在高腰皮鞋的展平面中,它的基本控制线也有六条,其中有四条与低腰皮鞋基本控制线相同。
1 .前帮控制线 F 0 E 1 (与低腰皮鞋相同)
2 .腰帮控制线 C x C 1
由于高腰皮鞋,统口必须向前加长的原故,腰窝标志点 C 0 在展平面中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,位于统口前端标志点 K 0 后面。腰踝控制点 C x 仍然是取 D 0 和 C 0 两点之间直线的 处,然后与 C 1 点直线连接交弯折线于 C x 点。其作用与低腰皮鞋基本相同。
3 .外踝帮高控制线 B 0 B 1
这条控制线的起止点与低腰皮鞋相同。它的作用除控制踝骨部位的外包跟高度 B 1 B x ' 外,主要用来控制腰筒的高度 B 1 B x 。一般取 75% ~ 80% 的脚腕高度。 B 1 B x = ( 52.19%× 脚长) × ( 75 ~ 80 ) %式中, 52.19%× 脚长——脚腕高度的脚型规律
4 .后帮中缝高控制线 A 0 A 1
这条控制线的起止点与低腰皮鞋相同。由于高腰皮鞋后帮中缝高度,是由后帮腰筒高度确定的,所以不作硬性规定。以踝骨标志点 B 0 处的夹角 A 0 B 0 B 1 成 76 °~ 79° 为控制标准,使成鞋后帮上口呈水平形状。另外还可控制外包跟后端的高度 A 1 A x ' 。
5 .外包跟控制线 A x ' B x '
与低腰皮鞋后帮上口控制线的方位和作用基本相同。不同之处是,它必须比低腰皮鞋后帮上口控制线低 3 ~ 4 ㎜。
6 .后帮筒宽控制线 A 0 K 0
高腰皮鞋展平面的统口边沿线,就是后帮统口宽控制线。一般取 58% ~ 62% 的脚腕围长。但要注意,如果腰筒高,取值可小一些;如果腰筒低,取值可大一些。 A 0 K 0 = ( 86.23% ×跖围)×( 58 ~ 62 ) %式中, 86.23% ×跖围——脚腕围长的脚型规律 三 靴鞋基本控制线 靴鞋展平面的基本控制线,可分为上下两部分。下部就是高腰皮鞋的展平面,但基本控制线只有五条,并略有区别;上部为靴筒,基本控制线有四条。
1 .前帮控制线 F 0 E 1 (与低腰皮鞋相同)
2 .跗腰控制线 D 0 C 1
这条控制线的上端位于跗骨标志点 D 0 处,特殊情况下,可位于跗骨标志点 D 0 和腰窝标志点 C 0 之间所连直线的处的 D x 点上;下端仍然在腰窝外边沿点 C 1 处。它的作用与低腰皮鞋相同,另外,还控制鞋帮口门、靴筒以及前后帮接缝的位置等。
3 .筒高控制线 B 1 T 3
这条控制线的起止点与低腰皮鞋和高腰皮鞋都不同。它是过踝骨外边沿点 B 1 作基础坐标的垂线,因此不通过 B 0 点。它的作用除控制踝骨部位的外包跟高度 B 1 B x ′ 外,主要是按照脚腕、腿肚和膝下高度,控制它的靴筒高度,它们分别是: 脚腕高度 B 1 T 1 =52.19% ×脚长 腿肚高度 B 1 T 2 =121.88% ×脚长 膝下高度 B 1 T 3 =154.02% ×脚长
4 .后帮中缝高控制线 A 0 A 1
与低腰皮鞋相同,主要用来控制外包跟后端高度 A 1 A x ′ 。
5 .外包跟控制线 A x ′ B x ′
与低腰皮鞋相同,但比低腰皮鞋的后帮上口控制线低 3 ~ 4 ㎜。
6 .筒前控制线 D 0 T 3 ′
这条控制线必须垂直于基础坐标线,主要用来控制靴筒前端位置。通常这条控制线最前不得超过跗骨标志点 D 0 ,应位于跗骨标志点 D 0 和腰窝标志点 C 0 两点之间所连直线的处的 D x 点处。最后端的位置不得超过D 0 C 0 处,具体应根据靴筒的基本结构来确定。
7 .脚腕筒宽控制线 T 1 ′ T 1 ″
它位于脚腕高度线上,采用脚兜跟围长的一半控制该部位筒宽,以确保穿脱方便和跟脚为标准。通常应比半个兜跟围长稍大一点,因为靴筒衬里占据一定的空间。 T 1 ′ T 1 ″ ( 129.31% ×跖围) + r 1 式中, 129.31% ×跖围——兜跟围长的脚型规律; r 1 ——常数,一般在 5 ~ 20 ㎜的范围内取值。
8 .腿肚筒宽控制线 T 2 ′ T 2 ″
它位于腿肚高度线上,采用腿肚围长的一半控制该部位筒宽,考虑到靴筒衬里的容量,所以腿肚筒宽比腿肚围长的一半大得多。 T 2 ′ T 2 ″ = ( 135.55% ×跖围) + r 2式中, 135.55% ×跖围——腿肚围长的脚型规律; r 2 ——常数,一般在 15 ~ 32 ㎜的范围内取值。
9 .膝下筒宽控制线 T 3 ′ T 3 ″
它位于膝下高度线上,采用膝下围长的一半控制该部位筒宽,通常膝下筒宽比腿肚筒宽要窄 4 ㎜左右。 T 3 ′ T 3 ″ = ( 125.95% ×跖围) + r 3 式中, 125.95% ×跖围——膝下围长的脚型规律; r 3 ——常数,一般在 20 ~ 40 ㎜的范围内取值。